☎0516-69851111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,冬季的第4个节气。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最低的“数九”寒天已经来临,是阴气极盛之时,阴极而阳生,又是一阳萌动之时,阳气始生,渐蓄能量,以待来春生发。中医科赵本起主任表示,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,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,要学会 “藏”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。
冬至·三候
一候·蚯蚓结
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。
二候·麋角解
麋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。
三候·水泉动
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冬至·起居养生
《黄帝内经》中曰,“冬三月,天地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。早卧晚起,以待日光。” 冬季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,故人体也宜顺应自然,要“早卧晚起”。早睡可以养护阳气,晚起则可以凝固阴精,一收一藏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更有利于我们固护阳气。但要注意,过长时间睡眠卧床并不利于养生,易造成气机郁滞,较平日早睡晚起半小时就够了。
此外,每天最好保证午睡时间,这样既能保养神气,又能劳逸结合,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俗谚说“风从颈后入,寒从脚下生”,在寒冷的季节里,要注意保护头、颈、手、足等容易受寒部位。及时添加衣服,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软宽松,以利血液流通。但衣着也不要过暖,否则汗出过多,不利于阳气闭藏。
冬至·饮食养生
冬至饮食宜温热滋补以助阳气潜藏。此时既要养阳,又要冬藏,应少吃辛辣刺激之品,以补肾养精助阳,但切勿过于滋补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;可适当增加羊肉、牛肉、桂圆、红枣、榴莲、松子、栗子等温热性食物摄入,如当归生姜羊肉汤,既能温中散寒,又可补气血。但也要搭配萝卜、白菜等蔬菜,以防滋补太过而生内热。
冬令进补,科学进行膏方调理,能使人体气血阴阳虚损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得以纠正,从而达到补虚扶正、阴阳平衡的效果,最终起到调节免疫、防病治病、抗衰延年的目的。
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,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食同一种膏方。如果不求辨证,盲目进补,往往适得其反,因此不建议大家自行选购成膏或购买药材自制膏方,最好到医院请中医师为自己开膏调补。具体可前往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二楼中医科门诊咨询。
冬至·运动养生
冬季万物潜藏,运动也要顺应自然规律,最好选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的8点至9点,或者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,避免在大风、大寒、大雪、雾霾中锻炼,容易受凉。
冬至时节,运动宜静不宜动,此处的“宜静不宜动”是指尽量做一些运动量小的项目,冬季运动量不宜过大。比如:瑜伽、快步走、太极、八段锦等,既能有效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,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,也不会因为运动量太大导致发汗太多,引起体内津液消耗过量。
冬季气温低,人体肌肉变得僵硬,滞性增大,容易造成运动损伤,要做好热身运动。
冬季重在养肾
冬季重在养肾,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出现衰老、肾气亏虚。寒冷冬季更应着重补肾,维护肾气。
腰眼穴
腰眼为经外奇穴,位于人体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—4寸的凹陷处。
双手搓热后,紧按于腰眼处片刻,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,每日反复50~100遍。不仅可以疏通经脉、强壮腰骨,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,且男女都适用。
太溪穴
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,具有“滋肾阴、补肾气、壮肾阳、理胞宫”的功能。
太溪穴位于足内侧,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按摩时不必拘泥于方法,每次5分钟左右。
涌泉穴
补肾固元的“长寿穴”。《黄帝内经》上说: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。”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三分之一交点处。
经常按摩涌泉穴,可使人肾精充足、耳聪目明、精力充沛、行走有力。
可来回按揉,每天揉100次为宜。
关元穴
具有补肾壮阳、补虚益损的作用。
人体正中线上,肚脐下方四指宽的距离。
按摩时,以关元为圆,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-5分钟。然后,随呼吸按压关元穴3分钟。
中医认为“肾开窍于耳”,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,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。
拉耳垂
用两手的拇指、食指同时按摩耳垂,先将耳垂揉捏、搓热,然后向下拉耳垂15~20次,以发热发烫为度。
提耳尖
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,适量提拉耳尖,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,以微微发热为度。
摩耳轮
拇指位于耳轮内侧,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,揉搓2~5分钟,再往上提揪,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