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养生 | 雨水至,养生应防寒保暖、健脾除湿!

    发布时间: 2025-02-18 08:48:02 浏览次数:
    ☎0516-69851111
    2月18日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—雨水,标志着天气回暖、降水增多,万物萌动。中医科赵本起主任表示,此时人体阳气初生,肝气升发,但寒湿未散,稍有不慎易感外邪,“顺时养生” 才能事半功倍。   
     
    雨水·三候
    一候:獭祭鱼
    雨水时节,水獭开始捕鱼。据说初春獭捕鱼的时候,总要把抓来的鱼陈列在水边,像祭祀用的供品一样。
    二候:鸿雁来
    雁是知时之鸟,能感知天气的阴阳变化。热则归塞北,寒则来江南,雨水后天气逐渐变热,鸿雁从南方飞往北方。
    三候:草木萌动
    此时天地间阴阳交泰,出现生机。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中,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。
     
    雨水·起居养生
     
     
    谚语说: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觉。春天来了,白天渐长,黑夜渐短,自然界阳气渐长,而阳主动,阴主静。
    此时,应顺应天气的变化,跟着自然界的节奏来安排生活,规律作息。因此,雨水养生要晚睡早起,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。此时可以稍微晚一点上床睡觉,但也要适度,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,到了早晨,则可以比冬季起得早一些。晚上23点-凌晨1点,是肝经运行的时令,如果这个时候能进入深度睡眠,可以很好的养肝血、助排毒。
     
     
    雨水期间要注意“倒春寒”现象。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,导致气温不仅偏低,而且寒中有湿。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时节,不要过早减去外衣,应多捂一段时间,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,适应新的气候条件。
     
    雨水·饮食养生
     
     
    雨水时节湿气较重,容易伤脾,饮食应以健脾祛湿为主,适当增加甘味食物,减少酸味食物,以顺应肝气升发的特性。
    故雨水饮食宜多吃甘味食物,如山药、大枣、小米、糯米、薏苡仁、豇豆、扁豆、黄豆、胡萝卜、芋头、红薯、土豆、南瓜、桂圆、栗子等,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、酸梅等。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,以顾护脾胃阳气。
     
    雨水·运动养生
     
     
    春天日长夜短,阳气渐长。人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,早晨不赖床,不久卧久坐,增加活动时间。
     
    雨水节气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。特别是老年人,晨练不宜过早,应在较暖的白天,选择避风、干爽的地方进行。运动形式宜选用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、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。
     
    雨水·穴位养生
     
    《养生论》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。”
     
    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。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,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,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,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,代谢旺盛,生长迅速。故春天梳头,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,有宣行郁滞,疏利气血,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。
     
     
    梳头时,手呈弓形,五指尖插入到头发中,可以先从前额的发际向后一直梳到颈后发根处,然后再从左、右耳的上部分别向各自相反方向进行梳理。梳头时用力要均匀,速度宜缓,1次梳50-100下,头皮微热即可,梳头时将身体向前屈或向后仰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养生效果更佳。
     
    雨水时节湿气重,容易引发疲倦、食欲不振等问题。通过按摩以下穴位,可以帮助健脾祛湿,增强免疫力:
     
     
   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下方3寸,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、增强体质。
     
     
   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,按摩此穴可祛湿利水。
     
     
   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4寸,按摩此穴可调理脾胃,改善消化不良。
    Baidu
    map